close

───── 北美館雙展 ─────

 

 

這些日子熱到頭發昏,每天躲在家裡,望著外面的驕陽興歎。早上在網路上看到格友「微笑狐狸」的介紹,北美館有兩個相當吸引人的展覽,於是鼓足勇氣往外跑。雖然我的體質容易中暑,但是今天福至心靈,連帶著體能也變好起來。特地也來和大家分享:

 

一是「幻羽舞影」服飾展─────05/29──08/15/2010

一是「馬內到畢卡索」近代畫展──06/26──08/15/2010

 

 <<< 幻羽舞影 >>>

 

 

 

 

 

 

 

 

 

 

 

我一直深信,不論服裝設計或是其他任何方面的設計,都必須隨時廣為吸收資訊來源、拓寬視野。這個觀念在今天參觀「幻羽舞影」展得到確切的印證。

 

法國高堤耶的服飾設計,融會了世界各地各民族傳統服飾的特色,如日本歷史劇裡那種寬邊帽、歐洲拿破崙時代的翻轉船型帽、以及當時貴婦人風行高聳的髮型改變而來的帽型此外有類似胸罩尖挺的上衣,甚至給陽具也戴上挺立的護套。

 

這些造型乍看雖然奇特甚至怪異,其實都不算絕無僅有的怪招,因為在許多土著的服飾圖片上都曾出現過極為類似的樣式。

 

不過由此可見,高堤耶對週遭所有資訊的反應和注意,因而激發了他的創意和開闊的思潮。

 

即使一件男用四角內褲的原型,在他手裡也可以變化成一系列新潮又趣味的服裝──可以是一件大而寬鬆的衣裙、可以是一件套頭的簡單罩衫、也可以是件加長的連身洋裝。

 

其他如內衣反穿──最出名的該是他為麥當娜設計的那款尖錐胸罩外穿的例子男女服飾的不分絕對界限新舊混搭設計如馬甲連身裙的再生、蓬蓬裙的再度推重,差不多都是他十年前的構想,卻預告了目前的流行風尚。

 

高堤耶的設計正合乎同時在三樓展出的某位畫家的名言──「我其實什麼也沒發明,一切都在那裡」。他只不過是把被拘禁在既定傳統框架之中的服飾,解放了出來。他總試著去顛覆一切固有的,然後加上他自己新的邏輯和秩序,再傳遞表達,視覺的趣味即因之而生。難怪在法國他有「頑童」的雅號。

 

這名頑童從未受過正式的服裝設計訓練,完全憑他敏銳的感受從週邊生活中觀察取材。據服裝史上的記載,他不但可以怪招百出,還能推陳出新發明出別出心裁的剪裁和車縫的方法,將他的設想分毫不差地製作為成品,不是僅僅停留在想像階段的紙上談兵而已。

 

經常是──無論什麼天才,一旦接受了正規訓練,就可以宣佈天才已遠。因之可以這麼說,如果你喜歡做什麼,就大膽去做;如果有幸(或說不幸)進了專門訓練的地方,請切記要保持你敏銳的觀感和叛逆的精神。不論你同意与否,很多時候,叛逆經常是藝術創作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項特質。

 

他的作怪和頑皮,促成他和思想同樣新穎的編舞專家蕭畢諾合作無間,他為這位舞者的12 齣芭蕾舞劇設計了一系列的新穎服裝。高堤耶和蕭畢諾二人既然都有這種超越和顛覆的共通個性,合作的成果使彼此的特立獨行更加相互輝映。

 

展場正中央有個大螢幕,放映著蕭畢諾所編的舞劇。據格友「微笑狐狸」說影片長達五小時之久,她仰著頭看了整整半小時就累翻了。我倒因此學聰明了點,只欣賞一小段,絕沒從頭看到完的企圖。

 

我看到的部份是一場拳擊賽──兩個正在擂台上比賽對打的拳擊手,穿著高堤耶設計得十分花俏的及膝寬短褲和鞋襪,比划著所有拳擊賽中可能的動作,即使是撞上圍繩反彈回去的動作都不遺漏。由蕭畢諾設計編排的這種舞蹈,可說相當另類也相當寫實,她把現實世界的一切美化或趣味化,讓觀眾以超乎尋常的心態和規則,重新欣賞、理解我們生活環境裡所發生的一切。

 

展場設計成環形,順溜靠牆壁排排站著穿上各種舞劇服裝的模特兒,臉部不畫五官是聰明的作法。但是展場整體嫌太單調了一點,雖然燈光打得十分典雅華麗。另一個缺點就是服裝和哪齣劇目相關,可就得慢慢從放映中的影片裡尋覓。而長達五小時的放映,不知有沒人完整的欣賞過。

 

正如「微笑狐狸」設想的,若是在模特兒身邊放張舞劇的照片,那麼服裝和舞劇的聯合就會密切得多。也就更能一步達陣地表現出這個展覽的主題「幻羽舞影」各個不同的層面。

 

台北101購物中心和Sogo百貨復興館,都有高堤耶的服飾專櫃,因是設計給一般上班族或宴會服,式樣剪裁雖新潮,比起這些舞台裝當然顯得正規得多,連專櫃服務人員的制服都設計得既酷又帥的有型有款。服飾價格台幣萬元起跳,有興趣的人也不妨走馬看花賞玩一番。

 

          

              這就是高堤耶和蕭畢諾

 

 

 

<<<<<< 從馬內到畢卡索 >>>>>>

 

 

 

在三樓展出的,是來自美國費城美術館典藏的藝術傑作。

費城是美國著名的城市,當地美術館及畫廊多樣豐富,文化氣氛濃厚。它也是個歷史古蹟豐富的城市,美國獨立紀念的建築獨立廳和自由鐘都在那裡。當年美國革命時的獨立宣言就保留在自由廳。

 

這次展出主要集中在印象畫派前後的畫作,包括馬內、莫內、竇加、雷諾瓦、塞尚、梵谷、高更、羅丹、馬諦斯、畢加索、夏卡爾、莫迪里亞尼、米羅等名家作品,真是濟濟一堂。

 

其中許多作品平時未必那麼容易看到,非常值得欣賞,即使頂著炎陽日晒跑那麼一趟,也絕對值得。

北美館內人潮不斷,平時星期假日也未必如此人潮鼎盛,想來和正值暑假也有關係。不過中老年的人數也不少,還有是由老師帶隊來參訪的小小孩,那些小朋友乖巧又好奇的神情,看得我著實感動。

 

另一份感動則來自於展場入口處的牆壁上,所特別標示出畫家們各自的心聲細語。特意抄錄了部份,以嚮同好:

 

。盧奧。Rouault─無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理論都棄而不用,

                                                              畫家一旦面對畫布,就忘了一切。  

 

。畢卡索。Picasso─窮此一生,我都在研究怎樣才能畫得和小孩一樣。

 

。梵谷。Van Goh─畫草圖就像在播種,以便長出一幅幅畫作。

 

。畢沙羅。Pissaro─盡情揮洒,毫不猶豫保留第一印象的新鮮度。

 

。馬諦斯。Matisse─我夢寐以求的藝術是平衡純淨、寧靜、令人無憂無慮,

                                                                    是一舒緩、大腦得以平靜,是某種可与解除疲勞的

                                                                     安樂椅相比美的東西。

 

由這些畫家的言語,不難想像和體會他們的個性与畫風。

 

一般而言,我們都覺得畢卡索的畫怪里怪氣,不知他腦袋裡想些什麼。經他自己這麼一解釋,以後再欣賞他的畫作,似乎就有了個指引,往童稚的天真無邪和無拘無束的方向出發,大約你遇見大師沉思漫步的機率就很大很大了。

 

至於馬諦斯,他的畫作多數線條活潑靈動,色調鮮明輕鬆,原來他冀望的就是 : 藉由繪畫讓他自己、也讓賞畫的人,都能享受到恬適的心情。

對播種於畫作的先期工作如此努力,難怪梵谷的素描速和寫數量多到驚人。

藝術家的特質就是對人對物的第一印象既深刻又強烈,畢沙羅確實說出了他們共同的特性。

 

而盧奧的話,是所有藝術創作者都免不了的心態── 旦面對畫布,這個世界就只有他要畫的那些,其餘都不存在了。

能專注若此,快樂何須他求?藝術的天份也好,涵養也好,還真是得天獨厚的一份禮物和資產,願你我都為之珍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nn6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