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中的憧憬.jpg by ynn 

***_______________ 靜謐中的憧憬 _______________***

 

校園裡花草繁茂,修竹成叢,近處是小溪、操場,遠處是巍巍的大屯山。山下有文華山莊那幢漂亮的二層樓洋房,在當時還十分空曠的中和街路邊,顯得特別醒目。

從大禮堂後面那塊窄窄的長形空地向下望,隔著層層的枝葉和雜草,仍可以隱約看到那條所謂的薇閣界河,潺潺的流水和緩地流過。此時此地,小硫磺河靜靜的流水,不知不覺就引我想像起那首「啊頓河」,歌詞裡那份幽靜安寧的氛圍,和此時的感覺十分契合,它像隻溫柔的手,輕輕撫摸著你的頭髮,就像小時候媽媽的手一樣。「~~~啊~~~頓河~~~慢慢流~~~ 兩岸綠油油~~~風景好~~~水聲悠~~~ 好像催眠曲~~」。

在這樣的氛圍裡,假日課後,我經常獨自一人,拿著紙筆和水彩,坐在大禮堂後面的幽靜角落,遠遠凝望著小河對岸的景物,藍天白雲下蒼翠的樹木、爬藤與草地、大屯山的巍峨,畫了一張又一張滿意或不滿意的畫作,儼然以小畫家自許。

從小喜歡塗鴉的我,經常都是畫個不停。下了課畫,上課也畫,有時竟畫到天昏地暗,作息課表全都亂掉。好像課表上的每一堂課,都可以叫作美術課。而對於真正上到美術課時,更是喜愛得不得了。薇閣前前後後幾位美術老師的教學方法,全都既隨機又靈活,畫人像、到校園寫生風景、隨興想像畫、各種材料的拼貼、石膏板的雕刻,全都讓我們嘗試。

在這寫生的當下,偶爾「美國新聞處」來播放的那些教學影片裡,那種扁平畫筆在畫紙上刷抹的流暢軌迹會閃過腦際,有時美術老師課堂上所提示的畫法會忽然想起。愉悅的心情之中,沒有任何煩憂,沒有任何焦慮。

水彩或腊筆可以盡情使用,用完了可以拿舊的管盒去向老師換新的。課堂上寫作業的鉛筆用得太短了,也一樣可以舊換新,實報實銷。我們處在一個沒有匱乏的環境裡,只要不是亂丢亂扔的浪費,補充總是充裕的。

有一回讀到一本故事書,說到以前北歐某個地方,曾經有一個很有繪畫天份的小男孩,因為家裡太窮困了,沒辦法幫他買所要的顏料和紙筆,以至耽誤了他去參加省城裡繪畫比賽的機會。最後甚至因為天寒地凍,竟然凍死在一座僻靜冷清的教堂裡。

由於對繪畫興致的濃厚,讓我對這個故事的印象特別深刻。對這個小男孩的遭遇同情不已的同時,多少還包含著些許驚訝──連繪畫的紙筆都沒有,究竟生活缺乏到什麼程度?總覺得那都只是故事裡的描述。但也忍不住想,如果他生活的時代也有薇閣呢?如果我可以超越時空把他從遙遠的過去拉來,也成為薇閣的學生呢?

待長大之後才理解,外界對我當時心情上不能理解那個小男孩的匱乏,必然認為相當不可理喻。以一般常理而言,來到薇閣的,不是家境清寒的窮孩子,就是經過戰亂之苦之無常的幼童,照說都體驗過缺乏的個中況味,而今竟然訝異於別人的匱乏,好像於理於情都說不過去。

可能是我自小學二年級就進入薇閣,全心投入並認同這是我生活的地方;也可能是我的個性,對災難與缺乏種種情況特別容易忘記。因此有點不諳實際,太過天真?然而由此也可以看出,同學和我都從內心把薇閣當成是自己理所當然的家。也由於這些生活細節,可以了解到薇閣對院童無微不至的照顧。

 

 

 

後 記──

每逢開學日,薇閣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每人都分發鉛筆二支、一片削鉛筆的刀片、橡皮擦一塊;低年級加發一盒蠟筆,中年級是粉蠟筆,高年級則還要另加一盒水彩。這樣豐裕的供給至少一直延續到第十二屆。

最早的第一屆到第十屆,用完的學用品甚至可以有不斷的後續補充,之後的屆數可能就沒有這份優厚的待遇了。

簿本則是用完之後,任課老師就會發新的,這一項倒是自始至終從沒有間斷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nn6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