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巴黎-奧塞美術館--來自網路維基百科.jpg  

***_________ 故宮展出  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 _________***

 

中午臨時起意,前往故宮欣賞遠自巴黎奧塞美術館來的名畫。即使前兩年去巴黎,也沒時間跑遍當地的美術館。羅佛宮是非去不可的,凡爾賽幾幾乎是巴黎的代表,還去了專展莫內最後大幅蓮畫的橘園美術館。此外時間實在安排不過來,鼎鼎大名的奧塞美術館就只好從缺了。

據知,這所美術館專門收羅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初期法國各家畫作,和著重古典作品的羅佛宮、傾向新趨勢的龐畢度中心,在巴黎是鼎足而三的美術館。而今年正是奧塞美術館成立三十週年紀念。

這次展覽宣傳海報所選用的是梵高的「午休」,公車載著它穿行大街小巷,書店也空出整面牆壁來張貼。畫面上陽光璨爛,從台北春寒料峭的日子就開始深入人心,讓人看了熱血沸騰。到了現場,看它也不過小小一幅。可放大了筆觸依然虎虎生風,就真算得上是傑作了。

梵高--午休.jpg  <午 休--來自故宮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導覽手冊>

據了解,這幅畫是梵高在短短人生的最後時日,臨摹米勒的黑白舊作而成。當時他人已在精神療養院療養,卻更是不離畫筆。而此時他似乎是傾其所有,將畢生潛在的精力和才華都盡顯在畫布上,燦爛的色調,斷然緊湊又獨一無二的筆觸,在在顯示了他內裡的熱情。他還在此時期畫出「絲柏」和「星空」,捲曲的線條和清朗透明似的色彩,近乎狂飆的電波和音符,在繪畫史上可說絕對不作第二人想。

梵高--星空--網路小微品鑑.jpg  <星 空--來自網路>

梵高的個性太單純了太剛直,這個繁複詭譎的現世不是他能夠適應得了的吧?或許他就是專來這一趟,顯露他對人間的人物和美景的熱愛之後,生命也就此終止,行年不過三十九歲,留給後人的是曠世的作品和不斷的讚歎与惋惜。

塞尚的兩幅小小風景「曼西橋」与「諾曼第農舍庭院」,已可看出他畫風將變的痕跡。他是立體派的開山筆祖,對所畫的題材,不論風景或人物,都以大塊色面來表現,与他之前畫家處理光与色的手法有很不小的差異,似乎更為理性當道。

塞尚--曼西橋.jpg<曼西橋--來自導覽手冊>

塞尚--穿紅衣的少年--來自網路畫廊-2.jpg

 < 穿紅衣的少年--來自網路>

高更的一幅,和另一名畫家塞魯席葉的「洗衣婦」幾乎不分軒輊,色調非常近似,畫面都有一大片顯眼的紫色,據說他們原屬同一畫派。紫色一向是高更的代表色,如果他沒去大溪地而一直留在歐洲,可能也就是一個等閑的普通畫家而已。等到了大溪地,當地特殊的熱帶景物,与北歐的人文和民風民俗真的是南轅北轍,可能因此啟發了內裡更多的感應,才造就了後來的高更,成就了他獨特的風格。所以藝術家能夠多跑多看多體會,絕對有利於創作,這該是一種金科玉律。

高更--布列塔尼農婦.jpg<布列塔尼農婦--來自導覽手冊>

高更--大溪地.jpg

    <大溪地--來自網路>

米勒的作品有「拾穗」「牧羊女与羊群」兩幅,他還有一幅最有名氣的「晚禱」,這次沒來展出。雖然都是相當寫實的田園景象,但在米勒抒情的筆調之下,更著重呈現田園牧場的寧謐安祥和詩情畫意,讓人對田園美景心生一股虔敬的心情,殊為難得。他的風景畫對之後印象派的興起還有很不小的啟發作用

米勒--牧羊女与羊群.jpg<牧羊女与羊群--來自導覽手冊>

米勒--拾穗.jpg

  <拾 穗--來自導覽手冊>

雷諾瓦畫作的特點,一向是表現青春又健康豐潤的女體,以及歡宴熱鬧的場面。這次他的畫作有「彈琴的女孩」,是非常受歡迎的作品,把日常的家居生活,藉由兩個女孩在鋼琴前面邊彈邊唱或邊彈邊聊的輕鬆自在,表露無遺。裸體畫只有一幅,還是室內橫躺的,和他一向喜愛的戶外浴女那種活潑健朗的自然氛圍是無以比擬的。

雷諾瓦--彈鋼琴的女孩.jpg<彈鋼琴的女孩--來自導覽手冊>

雷諾瓦--飲宴.jpg  < 飲 宴--來自網路>

雷諾瓦出生在貧窮家庭,曾在陶瓷工廠畫瓷,多少影響了他日後用筆的方向:潤澤豐厚,色調溫暖。終其一生,他的畫作都是如此,給人明朗溫馨的良好感受。

莫內一直被公認是印象畫派的開創人,當年他為了體驗並表現日光對物體色彩變化的影響,頻頻到戶外寫生,曾連續畫了好多幅同一主題卻不同時刻的畫作,稱之為「連作」,目的就是在強調光線在不同時刻的變化之下不同的色調。因為他首次畫展有幅畫定名為「日出印象」,筆觸畫法与之前那種精工細磨的方式大相逕庭,當時的評論就以他這幅畫的名稱來稱呼他們是印象派,頗有諷刺他們草草不恭,不同於當時流派的畫風,豈料日後反倒成了正式的名稱,而且相當貼切。

莫內--塞納河畔.jpg<塞納河畔--來自導覽手冊>

莫內--日出印象--網路 名家畫作檔案.jpg   <日出印象--來自網路>

他也有兩幅畫作來展,都不是他捕捉日光變換時那種特殊顯眼的作品,同一主題的「連作」,就更是一幅都沒有。也可以說,這次觀展,讓我看到了這些名家在還沒有成為名家之前的作風。

竇嘉是印象派裡重要成員之一,他的生活背景比一般人富裕,是以經常畫些劇院与音樂會或証劵行之類的畫面,只是不畫風景。這次展出的只有一幅「証劵行群像」。而他最出名的畫作多表現舞台上芭蕾舞蹈的畫面,相當傳神。很能表現瞬間變化的各種動態之美,燈光璀璨華麗,舞蹈人物生動靈巧,比照相術更加多彩也更加活靈活現,讓人歎為觀止。

竇嘉--証劵行群像.jpg<証劵行群像--來自導覽手冊>

竇嘉--芭蕾舞--來自網路 竇嘉畫作收集.jpg   <芭蕾舞--來自網路>

 現場展出的畫派倒是不少,從古典畫派、浪漫畫派、學院派、寫實主義、印象派、自然主義、象徵主義、折中主義,以至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之源起,真是名目何其繁多。其中還有好些畫家如西斯來、畢沙羅、秀拉、德拉克瓦等名家,他們的畫作也都甚有可觀。

然而對於過於寫實的作品,即使以認識美術史的立場,我都沒興趣也沒耐心去細細端詳。如今相機和手機功能,要怎麼精細都沒問題。雖然畫作中企圖表現的典雅氣氛相當濃厚,並非全無可取。

如果你想研究美術史或各畫派之間的互相影響和發展脈絡,定然不可忽略各畫派之間的來龍去脈。但是如果你只是希望欣賞畫作,調養性情,或說的個性些,只想找到和你氣味比較相投的作品,与畫家來個超越時空的精神和心情交流,那麼過於學院方式的研究也就可有可無。何況任何畫派的名稱,都是後來的人幫他們加上去的,在當時多半帶有嘲諷意味,並不是畫家自己的意思,只不過日久也就習以為常,甚至感覺与畫風十分貼切。

有時知識与美感未必有那種非要不可的聯接。然而若不經過那陣薰陶,可能不容易把基本的欣賞水準墊高。說來是否多少有點矛盾?

以前教過多年美術史,雖然不屬於專研,對美術史前後畫派的銜接至少有個概念。可如今看畫,就只看我喜歡的,偏向主觀的意趣。如果硬要說的好聽些,不妨說,那些外在的是山或不是山,是水或不是水,在我而言已經不是最在意的重點。喜歡或不喜歡什麼,都順性而為。也可以阿Q地說,這也就是一切藝術愛好欣賞甚至創作,最自我也最基準的原則。不知你以為然否?

 

 

 

 

<置頂照片是巴黎塞納河左岸的奧塞美術館全貌--來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nn6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